形态描述
形态 依据云南景东(3雄、1雌)标本。
表124 景东角蟾成体量度(云南景东)
Table 124 Measurements of adults of Megophrys jingdongensis Fei et Ye(Jingdong, Yunnan)
单位:mm
项目 2♂♂ 1♀ 项目 2♂♂ 1♀
体 长
SVL 53.0—56.5
54.8 63.5 前臂及手长
LAHL 25.5—28.5
26.7
48.7% 30.0
47.2%
头 长
HL 19.7—20.5
20.1
36.7% 21.5
33.8% 前臂宽
LAD 5.5—6.5
5.8
10.6% 5.5
8.7%
头 宽
HW 20.4—21.5
20.8
37.9% 23.4
36.8% 后肢长
HLL 93.0—105.0
99.3
181.1% 111.0
174.6%
吻 长
SL 6.8—7.5
7.1
12.9% 7.2
11.3% 胫 长
TL 31.0—34.2
32.5
59.3% 37.0
58.3%
鼻间距
INS 7.3—7.5
7.4
13.5% 7.5
11.8% 胫宽
TW 7.4—8.2
7.7
14.0% 8.0
12.6%
眼间距
IOS 6.0—6.4
6.2
11.3% 6.2
9.8% 跗足长
TFL 41.5—48.0
45.0
82.1% 52.0
79.6%
眼睑宽
UEW 4.6—5.5
5.0
9.1% 5.0
7.9% 足 长
FL 27.0—30.0
29.0
52.9% 33.1
52.9%
眼 径
ED 5.5—6.2
5.9
10.8% 6.3
9.9%
成体:雄性体长55mm左右,雌性体长64mm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124。头顶平坦,头宽略大于头长;吻盾形,吻端显然突出于下唇缘,吻棱极显;颊部垂直;眼径略大于吻长;颞褶显著;鼓膜长椭圆形,斜置,距眼后角近,其间距不超过鼓膜的最长径,一般约为鼓膜的前后径或与最长径相等;犁骨棱在内鼻孔之间,成“ ”形,棱的后端略膨大,有小齿;舌梨形,后端微有缺刻;近口角处声囊孔长裂形。
前肢较长,前臂及手长略短于体长;指细长,第一、第四指几乎等长,略长于第二指;指端略扁,腹面呈球状,第一、第二指基部有关节下瘤;内掌突大而圆,位第一指基部,外掌突略显。后肢较细长,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中部,胫长超过体长之半,左、右跟部明显重叠;趾端球状;趾间蹼发达,为半蹼;趾侧缘膜显著;无关节下瘤;内蹠突长椭圆形,无外蹠突。
皮肤较光滑。背部及四肢均有细肤棱和细疣粒,细肤棱在背部呈“ ”形;体背面后部和体侧圆疣显著;上眼睑外缘有帘状肤褶;其近中部有一个小突起,颞褶部位小痣粒较多;胸侧小白腺近腋部;股后腺一对,较大。
生活时体色多为橄榄褐、棕黄或灰褐色。两眼间有镶浅色边的深褐色或褐色三角形斑;背部有“ ”形斑,体后斑纹不清晰,沿体背两侧和后肢背面的细肤棱部位均有深棕色纹;上、下唇缘共有8—10条深色斑;颞褶上方色浅,下方色深暗。咽喉部至腹部由深褐色渐变成灰白色,咽喉部中央及前肢基部前方有褐黑色斑;腹两侧深褐色斑大而明显。股、胫背面有3—4条细横纹,四肢前后均有大的深色斑,肛上方紫褐色;掌、蹠腹面深灰色。
第二性征:第一、第二指背面有棕黑色细刺;有单咽下内声囊;无雄性线。
蝌蚪:第37期蝌蚪体细长,全长35.5mm左右,头体长9.7mm,尾长约为头体长的2.7倍。头部较窄,体较宽略扁;鼻孔略近吻端;眼位于头部近两侧;出水孔位于体左侧,无游离管;肛管较短,位于下尾鳍基部,肛孔位于管末端中央;上尾鳍在尾前部低厚,起于第二肌节左右,尾高7.Omm左右,约为头体长的72.2%,尾肌宽约6.Omm,尾末端钝尖。口在头前端上方,漏斗状唇缘较宽,唇内壁具棒状唇突。液浸标本体尾棕褐色,尾鳍色较浅;头体部无斑纹,尾肌部位有深灰色斑,尤以尾肌上部边缘色斑较深,上尾鳍斑少,下尾鳍多无斑点。前肢已伸出体外的第42期变态蝌蚪,全长38.6mm左右,头体长11.7mm,尾长26.9mm左右;口部漏斗状唇已经消失,但口部尚不完善;后肢趾侧缘膜和趾间蹼较明显;尾部尾肌上灰色斑仍然可见。
表124 景东角蟾成体量度(云南景东)
Table 124 Measurements of adults of Megophrys jingdongensis Fei et Ye(Jingdong, Yunnan)
单位:mm
项目 2♂♂ 1♀ 项目 2♂♂ 1♀
体 长
SVL 53.0—56.5
54.8 63.5 前臂及手长
LAHL 25.5—28.5
26.7
48.7% 30.0
47.2%
头 长
HL 19.7—20.5
20.1
36.7% 21.5
33.8% 前臂宽
LAD 5.5—6.5
5.8
10.6% 5.5
8.7%
头 宽
HW 20.4—21.5
20.8
37.9% 23.4
36.8% 后肢长
HLL 93.0—105.0
99.3
181.1% 111.0
174.6%
吻 长
SL 6.8—7.5
7.1
12.9% 7.2
11.3% 胫 长
TL 31.0—34.2
32.5
59.3% 37.0
58.3%
鼻间距
INS 7.3—7.5
7.4
13.5% 7.5
11.8% 胫宽
TW 7.4—8.2
7.7
14.0% 8.0
12.6%
眼间距
IOS 6.0—6.4
6.2
11.3% 6.2
9.8% 跗足长
TFL 41.5—48.0
45.0
82.1% 52.0
79.6%
眼睑宽
UEW 4.6—5.5
5.0
9.1% 5.0
7.9% 足 长
FL 27.0—30.0
29.0
52.9% 33.1
52.9%
眼 径
ED 5.5—6.2
5.9
10.8% 6.3
9.9%
成体:雄性体长55mm左右,雌性体长64mm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124。头顶平坦,头宽略大于头长;吻盾形,吻端显然突出于下唇缘,吻棱极显;颊部垂直;眼径略大于吻长;颞褶显著;鼓膜长椭圆形,斜置,距眼后角近,其间距不超过鼓膜的最长径,一般约为鼓膜的前后径或与最长径相等;犁骨棱在内鼻孔之间,成“ ”形,棱的后端略膨大,有小齿;舌梨形,后端微有缺刻;近口角处声囊孔长裂形。
前肢较长,前臂及手长略短于体长;指细长,第一、第四指几乎等长,略长于第二指;指端略扁,腹面呈球状,第一、第二指基部有关节下瘤;内掌突大而圆,位第一指基部,外掌突略显。后肢较细长,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中部,胫长超过体长之半,左、右跟部明显重叠;趾端球状;趾间蹼发达,为半蹼;趾侧缘膜显著;无关节下瘤;内蹠突长椭圆形,无外蹠突。
皮肤较光滑。背部及四肢均有细肤棱和细疣粒,细肤棱在背部呈“ ”形;体背面后部和体侧圆疣显著;上眼睑外缘有帘状肤褶;其近中部有一个小突起,颞褶部位小痣粒较多;胸侧小白腺近腋部;股后腺一对,较大。
生活时体色多为橄榄褐、棕黄或灰褐色。两眼间有镶浅色边的深褐色或褐色三角形斑;背部有“ ”形斑,体后斑纹不清晰,沿体背两侧和后肢背面的细肤棱部位均有深棕色纹;上、下唇缘共有8—10条深色斑;颞褶上方色浅,下方色深暗。咽喉部至腹部由深褐色渐变成灰白色,咽喉部中央及前肢基部前方有褐黑色斑;腹两侧深褐色斑大而明显。股、胫背面有3—4条细横纹,四肢前后均有大的深色斑,肛上方紫褐色;掌、蹠腹面深灰色。
第二性征:第一、第二指背面有棕黑色细刺;有单咽下内声囊;无雄性线。
蝌蚪:第37期蝌蚪体细长,全长35.5mm左右,头体长9.7mm,尾长约为头体长的2.7倍。头部较窄,体较宽略扁;鼻孔略近吻端;眼位于头部近两侧;出水孔位于体左侧,无游离管;肛管较短,位于下尾鳍基部,肛孔位于管末端中央;上尾鳍在尾前部低厚,起于第二肌节左右,尾高7.Omm左右,约为头体长的72.2%,尾肌宽约6.Omm,尾末端钝尖。口在头前端上方,漏斗状唇缘较宽,唇内壁具棒状唇突。液浸标本体尾棕褐色,尾鳍色较浅;头体部无斑纹,尾肌部位有深灰色斑,尤以尾肌上部边缘色斑较深,上尾鳍斑少,下尾鳍多无斑点。前肢已伸出体外的第42期变态蝌蚪,全长38.6mm左右,头体长11.7mm,尾长26.9mm左右;口部漏斗状唇已经消失,但口部尚不完善;后肢趾侧缘膜和趾间蹼较明显;尾部尾肌上灰色斑仍然可见。
鉴别特征
鉴别特征 鼓膜长椭圆形,斜置,距眼后角近,间距约为鼓膜的前后径;第一、第二指基部有关节下瘤,趾下无关节下瘤;内蹠突显著;趾间蹼发达,为半蹼;趾侧缘膜显著。
大小
雄蟾体长54mm,雌蟾体长53mm左右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12。
生物学
生物学资料 该蟾生活在云南中部和南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,所在环境林木繁茂,山溪清澈,水流较缓而浅;成蟾栖于海拔1150—2400m的山溪内或溪边树根下,6月上中旬考察时的气温15.7—19.2℃,水温16—17.5℃,湿度85%—93%, pH5—6。剖视采于6月5日的雌性(配模)CIB 581672号标本,卵巢内卵已成熟,卵径2.2mm左右,乳白色。1958年6月12—18日采到第34—43各期蝌蚪(CIB 583004、CIB 583165、CIB 583650号)。莫运明等(2004: 92)记载广西田林岑王老山的景东角蟾繁殖期在6—8月,8月22日在饲养池内产卵215粒,卵群黏附在石块底面。
生境信息
非繁殖期成蟾营陆地生活,分散于林间。蝌蚪多栖息于水流平缓且有较多石块的溪段内,白天常隐匿于石块或腐叶下;夜间外出活动,行动迟缓。
海拔范围
该蟾生活在云南哀牢山地区海拔2300—2450m的常绿阔叶林下山溪中,溪面较宽,水流平缓。
繁殖特征
繁殖期在2月中旬至3月中旬,成蟾群集于溪内石下;雌蟾产卵167粒(160粒、180粒、202粒、124粒)左右,卵群粘贴在石块底面,形状不一,多为团状或圆环状,有的石块底面若干卵群连成一片。
国内分布
地理分布 云南(景东、双柏、绿春、金平、西双版纳)、广西(田林岑王老山);越南西北部(Lao Cai)。
分类讨论
讨论 刘承钊等(1960a)将1958年采自云南景东的4只雄蟾和1只雌蟾标本定名为峨眉角蟾Megophrys omeimontis。以后,费梁等(1983)将这几个标本与峨眉角蟾的地模标本和西藏墨脱的标本相比较,发现3地的标本虽然外形上相近,但相互之间确有明显的区别,而且分布区亦相隔遥远,故确定云南景东和西藏墨脱的标本分别为峨眉角蟾的两个亚种。费梁等(1990c:102)依据上述3地标本不仅各有稳定而明显的鉴别特征可以区别,而且彼此之间不存在中间过渡类型等情况。因此,将这两个亚种均提升为种级。云南景东产者即为景东角蟾。